藤村真(Makoto Fujimura, 1960 —),當代抽象表現主義畫家,以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著稱。作品融合東方與西方藝術的內在特質,主題含括動盪世界的修補與再造,歌詠生命的寧靜與綻放;他透過礦物媒材的緩時運用,展現內斂多彩的精緻美感。
他的作品多次在北美、歐洲和亞洲展出,在藝術文化圈備受敬重。2003 — 2009年,藤村真接受美國總統邀請,擔任國家藝術委員會委員,為藝術政策提供諮詢和建議,參與國家藝術獎章得主的推薦評選。
藤村真主張藝術必須具備靈性指引和人文關懷的理念。他撰寫《藝術與信仰》(Art + Faith)、《文化關懷》(Culture Care)、沈默與美(Silence and Beauty)等專書來闡述理念。此外,他也以創作和身體力行的方式,參與科羅拉多州哥倫拜校園喋血事件的追悼記念、日本311大地震災後重建,以及印度貧民窟的救濟與協助等等,將藝術的使命延伸至文化和人性的關懷行動。
這場《塵與金》特展,由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(ALIEN Art Centre)主辦,永添藝術(ALIEN Art)與正藝美學(Artrue International)聯合策畫,是藝術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系列大展。我們得以見證藤村真如何透過創作與實踐,在喧囂不止的世界中看見生命與永恆的盼望;瞭解他如何將抽象表現主義藝術提升到感動人心的視野,引領觀者領略新天新地的景象。
Artist in the act of creation ©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成長背景藤村真父親是聲學和語音專家,母親是教育學者。他出生於波士頓,從小就喜歡繪畫,並受到父母鼓勵支持。他在瑞典度過幼年,日本就學,十三歲回到美國。
在賓州巴克內爾大學(Bucknell University)就學初期,他決定選擇繪畫藝術為職志。畢業後,他前往東京藝術大學研習日本傳統繪畫,取得藝術碩士學位。之後,他獲得日本政府獎學金,受邀繼續深造。一同進修的畫家包括村上隆和千住博。
在日本研習期間,藤村真的創作能量如湧泉般奔流而出。他珍視這股超越自身的力量,也因此不斷致力探索創造的奧秘,自許藝術必須傳遞精神性的力量,與當下世界現象對話、付諸行動。
藝術風格藤村真運用日本傳統膠彩畫(Nihonga)媒材 —— 天然礦物顏料和高強度日本和紙 —— 為基礎,在細緻反覆上色和水分控制的塗層中,讓畫面產生自然形態和神韻。他也使用金箔、銀箔,白金等礦物材料,使畫面產生有如立體點畫般的晶瑩折射和光彩。
然而,縱觀藤村真的作品系列,其風格明顯可見西方藝術 —— 抽象表現主義(Abstract Expressionism)—— 的影響。
自康定斯基(Wassily Kandinsky, 1866-1944)在1910年代開拓抽象表現主義以來,已成為百年來影響力最大、最波瀾壯闊的藝術形式。
到了1950年代前後,抽象表現主義分流為兩大領域,一是強調自發和即興,具有高度叛逆、激烈情感和無政府主義的傾向,代表性畫家有德・庫寧(Willem de Kooning, 1904 - 1997)和波拉克(Jackson Pollock, 1912-1956);一是以大面積色塊,彰顯高度心理化色彩或心靈空間的色域繪畫(Color field painting),以馬克·羅斯科(Mark Rothko, 1903-1970)和艾格尼絲・馬汀(Agnes Martin, 1912-2004)為代表。
無論在畫面結構、表現形態和部分象徵的運用上,藤村真明顯受到色域繪畫的影響。
然而,相較於羅斯科作品所象徵的孤獨、悲劇和情感深淵,藤村真著重修復創傷,體會創造之美,傳遞希望之光。
對比艾格尼絲・馬汀透過靜默、冥想和極簡抽象以追求空靈的境界和內在的和諧,藤村真則在層層疊加的施作色料中,透過緩時的醞釀,讓看似極簡的畫面呈現豐富的光澤,在兼容內斂與衝擊的畫面中看見心靈修復的力量 —— 一種從自我中心擴展為宇宙的美。
藤村真的方法,在於他掌握雙文化的特殊內涵。
註:若在需要展現強烈明暗對比,或光滑的平面表現,也會使用帆布取代和紙
Artist in the act of creation ©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創作方法與特色此前,東西藝術交流的典範是十九世紀下半期的現代藝術運動。巴黎畫家吸收浮世繪的平面表現、蜿蜒線條、裝飾風格與明色使用,影響了現代主義、印象派、分隔主義、新藝術(Art Nouveau)和野獸派。西方藝術家本於油畫媒材和當代新興藝術語彙,融入異國風情的日本藝術型態,挑戰古典藝術的框架,衍生諸多現代藝術流派。
藤村真不僅將日本畫(Nihonga)作為媒材,並將這累積五百年的精神內涵運用在他的創作之中。
首先,藤村真在反覆上色80-100層的緩慢過程中,展現「慢藝術」的創作實踐:他以此對抗效率與工具理性,放下速度、噪音與不安,將靜觀默想化為畫面與物質成像。這種轉化(transfiguration)是一種寧靜的儀程(liturgy of piece),也是反覆翻譯思想與具象的過程。
再者,他使用部分珍貴礦物材料(如金箔、孔雀石、雲母粉),並非為了炫耀,而是將之視為奉獻,也是呈現光影表現的絕佳媒材。特別是金屬箔(特別是銀箔)會隨著空氣、濕度、光照產生微妙的變化,作品也隨之成為時光的載體。因為他選擇顆粒較大的礦物,畫面色澤會呈現立體的反射,也促使觀者反覆凝視,導引深層的反思。
此外,藝術家吸收日本「金繼美學」為其重要的藝術理念。「金繼」(Kintsugi)是以金漆來修補、接合陶器,不掩蓋破損痕跡,反而讓裂痕成為器物之美的一部分,展現出侘寂美學(wabi-sabi)的精神——在不完美、不對稱中發現簡約與真實之美。他將金繼視為一種信仰的行動,象徵在破碎中看見恩典,在藝術中看見歷史與世代傳承。他說:「金繼不僅是修補器物,它的概念可以延伸至修補我們的心靈、社會和文化。」
總括來說,藤村真以「慢藝術」的方式層疊礦物顏料(如金粉、青金石),營造如「金繼」般修補裂痕的視覺畫面;作品在靜觀中綻放感動的光彩,表現創傷與治癒並存的張力。他主張:面對不完美的現狀,付諸修補的行動,傳遞愛與美的力量。
藝術定位藤村真熟稔西方繪畫的深度(綜合人文、歷史、創意和神學)和東方材料的靈性,在創作中回應當下世界的躁動不安,透過心靈的共鳴與呼召,走向修補與希望的道路,領受美的光輝。
他的創作理念與抽象表現主義先驅康丁斯基有著跨越世紀的傳承:藝術不能只為了藝術自身,藝術也不能淪為工具性用途,如裝飾、商業、感官的刺激與滿足。藝術家須淬鍊精神性,讓作品產生心靈的共鳴、滋養文化、傳遞創造與關懷的美。
這是藤村真作品帶給我們最積極的省思,最珍貴的藝術價值!
《塵與金》藤村真部分作品賞析獨白 —— 悅 Soliloquies - Joy 2009《獨白》取自紐約狄龍畫廊(Dillon Gallery)為藤村真與喬治・魯奧(Georges-Henri Rouault, 1871-1958,法國野獸派、抽象主義藝術家)舉辦的雙個展對話主題。
《獨白》不僅指兩位畫家在色彩、光和人文關懷的對話,更有藤村真對於世界與人性奧秘的探討,藉之與觀者對話。《獨白》系列包括〈起源〉(Genesis)、〈受難〉(Passion)和〈悅〉(joy)等作品。
藤村真用暗黑的色彩鋪陳深遂的空間,潑灑宛若春水的綠和些微天空的藍,並層疊排列流動金箔結構呼應。那像是在創傷過後,超越陰影的光染照在斷裂的簾幕,迎接希望的到來。
金箔的使用,象徵虔敬的凝視與獻祭,它發出明暗不一的光澤,產生視覺的深度,讓觀者進入不可言說的冥想世界。
Soliloquies – Joy © Makoto Fujimura 光之淚 The Tears of the Light 2018聖經中有兩處提到耶穌哭泣。一次他預見耶路撒冷因為反對他而遭到毀壞,另一次則是他來到拉撒路家門前,看見死者姊妹悲傷而哭泣。「耶穌哭了」(Jesus wept)是欽定版聖經中最短、也最動人的句子。
英國作家C.S.路易斯(C.S. Lewis, 1898-1963)曾在一首詩提到,耶穌的淚是愛的表現。儘管因為憐憫而受差派來人間醫治、教導和受難,讓他陷入如地獄炙熱苦痛;但是人們終將迎來如春天般清新的世界。
《光之淚》揮灑猛烈的張力,具有簾幔斷裂、大地震動、磐石崩裂和洪水沖毀的意象,但也終將迎來希望與新生。
The Tears of the Light © Makoto Fujimura 奇蹟樹 - 生命 II Ki-Seki - Life II 2023日文的“Ki-Seki”意為“樹痕”,也可為“奇蹟”。 藤村真在搬入普林斯頓的農舍時,被告知院裡那棵老梨樹大概不會再開花;沒想到第二年它便盛放。藝術家以此為靈感創作〈Ki-Seki〉,盼望我們在日常也能看見這樣「小小的復活」。
畫面主體的枝幹,以墨線簡練構成,花朵或樹痕以礦物粉末、貝殼白、金銀箔的圓斑堆疊,像是在記錄年輪或光的落痕。空間:背景非線性透視,而是由半透明的礦物顏料構成的「呼吸空間」,光源在不同角度下於金銀微粒上反射,形成流動的深度。
如此一來,觀賞這件作品奇蹟樹,可以感受時光的書寫,也是領受恩典顯現的記號。
Ki-Seki - Life II © Makoto Fujimura 光之寂靜 The Silence of Light 2017光之寂靜是屬於藤村真Silence系列的作品,Silence可翻譯為「沈默」或「寂靜」。他受到日本知名作家遠藤周作同名書籍《沈默》的強烈感召,探索人在面臨苦難時,沈默是內心強烈的掙扎,大地的無言,無言承受的孤獨。然而,重要的是,在沈默之中聽見什麼?或者,上帝的愛並非以聲音打破沈默,而是在沈默深處顯現,以光的形式,向你展現。
這個主題也是向他身為語言和聲學專家的父親致敬;透過視覺藝術的描繪,捕捉寂靜的「聲波」,展現「隱而未現的美」。
The Silence of Light © Makoto Fujimura 一束花的故事藤村真有個關於一束花的故事。
他當時和Judy結婚不久。Judy攻讀碩士學位,他自己在學校教書,有空時才在家裡畫畫。兩人生活拮据,經常以罐頭為食。
有天晚上,他已身無分文,冰箱空無一物,想到要繳的房租和週末的開銷,非常苦悶,不知所措,只有坐在家裡等Judy回來。
沒想到Judy出現時,竟然帶了一束花回家。他氣憤地說:「我們連飯都吃不起了,你怎麼還買花?」。不料她竟然回答:「我們的靈魂也需要餵養。」
這句話深深印記在他的心裡,因為藝術家理應是餵養人們的靈魂,他卻因為擔憂未來而忘了自己的身份和使命。從此這句話一直銘記在藤村真的心裡。
百合象徵純潔和忠誠的愛。經由藤村的層疊技法,礦物顏料、金屬、貝殼會隨著年月產生細微變化。作品不是當下的影像,而是超越了自然描繪,成為隨著時間呼吸的生命體,提醒我們珍視生命靈魂的美。
Callis Lilies © Makoto Fujimura
張志龍(Richard Chang),跨足企業管理與人文藝術領域,投入文化教育,創辦「敦南藝術講堂」,致力推廣藝術史、美學與文學。他擅長以親近生活的語言詮釋深奧藝術概念,連結觀眾與創作者之間的情感與思想。他的學術背景與實務經驗,讓他能同時具備理性分析與感性理解的能力。在《塵與金》展覽中,張志龍擔任學術主持,為展覽注入哲學與文化深度,引領觀眾理解藝術家藤村真與道川省三如何在作品中表現時間、物質與生命的對照。張志龍不只是橋樑,更是思想的引路人,使《塵與金》不僅是一場視覺展覽,更是一段深入藝術與存在本質的精神旅程。